清淤救災的同時,也要好好照顧自己:潮濕環境下的皮膚提醒

最近很多志工前往花蓮光復鄉幫忙災民清除淤泥,整理家園,他們的精神和付出令人欽佩。
但是在這種潮濕泥濘的環境下,皮膚特別容易產生問題,祈求您們在救災的情況下也能照顧好自己。
在潮濕泥濘的環境下,皮膚因為長時間處於悶熱、濕潤且充滿髒污的狀態,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。
了解這些問題並做好預防保護,是保持皮膚健康的關鍵。
在潮濕泥濘環境下,皮膚容易產生的問題:
1. 浸漬性皮炎:
‧ 原因:這是最常見的問題。皮膚長時間浸泡在水裡,角質層會過度軟化、發白、腫脹,
導致屏障功能嚴重受損。
· 症狀:皮膚看起來皺褶、發白、軟爛,特別是指縫、腳趾縫。感覺脆弱,容易因摩擦而破皮、
疼痛,甚至產生裂口。
2. 真菌感染
· 原因:溫暖、潮濕的環境是真菌(例如足癬,即香港腳)的溫床。當皮膚屏障因浸漬受損時,
真菌更容易入侵。
· 症狀:腳趾縫或腳底出現發癢、脫皮、起水泡、紅斑,並可能伴隨難聞的氣味。
3. 細菌感染
· 原因:泥濘中的細菌(如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)會從受損的皮膚傷口進入,引起感染。
· 症狀:可能出現毛囊炎(紅色顆粒狀膿皰)、蜂窩性組織炎(皮膚紅、腫、熱、痛,可能伴隨發燒,
是嚴重的感染需立即就醫)。
4. 濕疹或接觸性皮炎
· 原因:泥水中的化學物質、植物、昆蟲或過敏原可能刺激皮膚。
· 症狀:皮膚出現紅、癢、丘疹,嚴重時會流組織液。
5. 痱子(熱疹)
· 原因: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,汗管阻塞,汗液無法排出。
· 症狀:皮膚上出現細小、清澈或紅色的小水泡,非常搔癢。

如何保護皮膚?預防勝於治療
★保護的核心理念是:「保持乾燥、減少摩擦、徹底清潔」。
一、 事前預防(進入環境前)
1. 正確的穿著是首要關鍵:
· 鞋子:選擇防水防滑的高筒靴,能有效防止泥水灌入。避免穿著涼鞋或布鞋。
· 襪子:穿著吸濕排汗性佳的襪子,例如羊毛襪或聚酯纖維材質,避免純棉襪(濕了之後不易乾)。
可以準備多雙襪子替換。
· 衣物:穿著快乾的長褲和長袖衣物,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泥濘和環境中的刺激物。紮好褲腳,
防止異物進入。
2. 使用防護產品:
· 防水膏/凡士林:在腳趾、腳底、腳後跟等容易摩擦的部位塗抹一層薄薄的防水膏、凡士林或專用的
足部防護霜,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油性保護膜,減少水分和刺激物的直接接觸。
· 爽身粉/止汗劑:在腳部、腋下等易出汗處使用醫療級爽身粉(如含有藥的抗真菌粉) 或足部用止汗劑,有助於保持局部乾爽。

二、 事中處理(身處環境中)
1. 定時休息與檢查:如果可能,定時找機會脫下鞋襪,讓腳部通風、保持乾燥。
2. 更換襪子:如果襪子已經濕透,應立即更換乾爽的備用襪子。

三、 事後護理(離開環境後)這一步至關重要!
1. 立即且溫和地清潔:
· 使用溫水和溫和的沐浴乳或肥皂清洗全身,特別是雙腳。仔細清洗腳趾縫,但動作要輕柔,不要
用力刷洗已浸漬的皮膚。
· 目的是洗去泥污和細菌,而不是磨掉一層皮。
2. 徹底擦乾:
· 用乾淨、柔軟的毛巾以「按壓」的方式吸乾水分,避免用力摩擦。
· 務必仔細擦乾腳趾縫!這是預防真菌感染最重要的一步。可以使用吹風機的冷風或低溫風檔徹底
吹乾腳趾縫。
3. 保持通風與乾爽:
· 清潔後,讓腳部在空氣中自然通風一段時間。
· 穿上乾淨、乾爽的拖鞋和衣物。
4. 使用修護產品:
· 保濕:塗抹成分簡單的保濕乳,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。
· 抗真菌藥物:作為預防,可以在清潔乾燥後的腳部,特別是腳趾縫,塗抹一層抗真菌藥粉或藥膏
(如含有克黴唑、咪康唑的成分),每週使用數次。
· 處理傷口:如有任何擦傷或破皮,先用生理食鹽水清洗,再塗抹抗生素藥膏(如新黴素),
並用透氣繃帶覆蓋。
緊急情況何時該就醫?
如果出現以下症狀,請不要猶豫,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:
· 蜂窩性組織炎症狀:皮膚出現快速擴散的紅、腫、熱、痛,甚至發燒、發冷。
· 感染跡象:傷口流出膿液、紅腫加劇、疼痛異常。
· 嚴重真菌感染:自行用藥一週後未改善,或症狀加劇。
· 皮膚大面積嚴重破損,無法自行處理。

結語 :
在潮濕泥濘環境中保護皮膚,就像是一場「防禦戰」:靠裝備隔絕、靠保持乾爽來削弱敵人、最後靠徹底清潔和修護來鞏固陣地。 只要做好這些步驟,就能大幅降低皮膚生病的風險。